然而,目前中国股票市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风险转移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期权的非线性和多样性可以允许投资者自由地选择承受的风险与转移的风险,填补中国股市缺乏风险转移的金融工具的空白
但是一旦年轻十岁之后,我们发现我们无法用这种语境,包括用通胀去掠夺你的财富,这些东西对70后为主的成熟的投资客户和机构投资者来说已经失效了,现在替代的就是资产配置,用资产配置的逻辑来解决。从最小的公司到世界500强也好,都离不开这些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硬件提供商,作为一个商业物业开发商,在哪个方面对它发力,帮助它在这些方面有所提升。
第三类是每年我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投资热点,比如说现在这个时间点,应该是股市,把这件事往回推12个月,一年前的时候,大家可能关心的是移动互联网,再往回推12个月,大家可能关心的是全行业大资管行业的到来或者一系列的事情,每年都会有热点。所以我们考虑这个问题,未来考虑做经营性物业的开发,包括从市场定位开始,首先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要回答这个公式,在这个领域不管在哪个区域做哪个楼,你要回答在哪些方面能够对一个企业有帮助。但凡做过股票的人都会知道,那几个点是股票接近于最高点跑和最低点进。进入专题: 无风险利率 投资 固定资产 金融资产 。前几年开始,无论是移动互联网还是现在整体性的股市,A股市场在往上涨,大家进入到有风险套利的空间里面,因为资本本身是有繁殖需求的,这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投资机会,早期投资也好,到PE也好,还是一些新的包括海外的投资机会。
对于一个企业和私人来说,这时候是选择买房子还是买无风险的市场利率的产品,还是买有一定风险,但是潜在回报非常高的股权早期投资,客户实际上真实的视野和真实的行动已经变得分散了,这时候作为房地产服务商也好,还是开发商也好,我们需要聚焦在客户的进化上,客户已经很明显的进化了,这时候我们需要跟着客户,甚至要比客户再领先一点,否则我觉得未来真正打垮商用物业的,绝不是商用物业自己,也不是房地产本身的起伏,而是你跟其他的产品、跟其他投资领域相比,还是停留在制造业的环节。到前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客户光防御没有用,前面都是讲的解决流动性的问题、资产的稳固问题,但这个时候增长是乏力的,增长只能保持在10%的数量级的增长,如果想做更高的投资,必须要承受风险,必须进入到有风险的投资领域。会议要求,要加快对外投资领域改革,努力提高对外投资效率和质量,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2014年中国在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新常态下金融改革的新趋势 中国的金融改革需要立足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仍将继续调整。金融体系的转型或者说走向新常态也会对整个经济体系走向新常态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新常态下对新型行业的金融支持提出新的要求。2014年中国在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民营银行牌照逐步放开,进一步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其次,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正积极寻求有效率和质量的对外投资。与此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传统的商业模式受到挑战。以前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在逐渐减弱,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技术进步等因素。
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化解高杠杆和泡沫等风险,而有力度的财政政策也为2015年稳增长的首要目标预留了政策空间。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应积极寻求转变,适应利率市场化推进节奏,加快调整自身业务发展结构,加强内部成本控制以及风险管理,从容应对市场变化的挑战。一方面,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推进人民币在资源和大宗商品中的使用,提升人民币在全球供应量中的定价主动权。从这个角度来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关于经济新常态与金融新常态的关系,可以看出,如果说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的话,那么,金融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一样,同样需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转型要求,需要遵循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和改革的大逻辑。
一是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转型要求紧迫。经过持续的信贷扩张之后,目前中国部分企业部门的杠杆率过高。
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以及内外部经济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正在平稳转型到新常态,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金融体系的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新常态本身就包含着金融体系需要寻找到一个适应经济体系转型的新常态,同时,金融体系的转型或者说走向新常态也会对整个经济体系走向新常态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继新预算法通过后,《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简称43号文)、《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规定》、《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债务管理和运作勾勒出了新框架。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另一方面,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输出需要配套的金融支持,比如企业在境外的人民币支付清算等业务需要可靠的金融配套服务做支撑。会议要求,要积极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随着PPP模式推广,资产证券化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期限看,PPP项目通常期限较长,PPP模式的回报周期恐难满足现阶段社会资本的风险偏好。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将从高速向中高速增长,经济下行时一些隐性风险显现,商业银行的风险压力较大。
新常态下中国对外投资格局发生变化。首先,中国非金融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望于2016年超过外商直接投资,届时对外直接投资可能成为净资本输出渠道。
国有企业经营、国有资本运营、国有资产监管三权分立,有望成为新的国有资产实现与管理形式,同时也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些增长动力和需求的变化,也在对金融体系提出了新的需求,许多新的需求往往不在传统的金融体系覆盖范围之内,这就一方面需要促进原来的金融体系的转型,另外也要通过适当放松金融管制和金融准入,吸引新的金融机构、新的金融服务模式的介入。
会议要求,要加快对外投资领域改革,努力提高对外投资效率和质量,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反映到金融体系的转型方面,就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必须适应这个增长速度、增长动力的转换过程,改变长期以来依靠大规模信贷扩张带动的业务驱动模式,开始要重点关注如何以金融体系支持和促进经济体系的转型。
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在逐步向质量高效型转变,从要素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金融市场需要重新合理分配风险收益的新工具,这类新工具既要考虑到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也需考虑到不同行业企业自身风险特征,比如介于风险较低的优先债务和风险较高的股本投资之间的夹层融资等。从政策基调来看,2015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将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存款保险条例》公开征求意见,为防范银行发生道德风险、处置破产银行等提供了制度保障。
进入 巴曙松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常态 金融体系 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将从行政审批、投资、价格等九大领域推进改革,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产业转型与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化解产能过剩风险。
经济新常态与金融体系的新常态 从具体内容看,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三个维度九个方面对经济新常态特征的界定,都直接对金融体系的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新常态下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要求对各类融资平台债务进行清理,融资平台贷款面临较大风险,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继续上升。仅仅通过经常账户顺差来输出人民币、推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已经不能够代表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应该积极寻求通过资本项目输出人民币、开启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格局。
从国企改革的手段来看,包括收购兼并、股权转让、资产剥离和所拥有股权的出售、资产置换等方式,国企改革推进为投行业务和资本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人民币国际化起始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七大支付结算货币和第九大外汇交易货币。银行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剧了商业银行转型的压力和紧迫性。同时,宏观金融调控体系也要更多地从直接控制利率、贷款规模等数量指标,转向依靠利率汇率等市场化的调控工具。
在新常态下,仍需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尽管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仍有大量投资机会。然而传统商业银行重资产的风险评估模式难以适应新常态下经济转型轻资产的方向,新常态下对新型行业的投融资服务提出新的要求。
从宏观调控政策来看,强调以改革来化解风险,促进转型。会议要求,推动国企改革要奔着问题去,以提高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
与此相对应的是,金融体系同样需要这样一个新的宏观政策环境,以松紧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为整个经济体系的转型服务。与此同时,金融体系同样也需要接受经济增速平稳回落的检验,在这个过程中要防范局部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平稳释放不能叠加为系统性全局性的金融风险。